2月1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开展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市场化采购排除工作。
根据公告,自2020年3月2日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接受相关中国境内企业申请,在对有关申请逐一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对相关企业符合条件、按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自美采购的进口商品,在一定期限内不再加征我对美301措施反制关税,支持企业基于商业考虑从美国进口商品。
原油将重回零关税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附件可申请排除商品清单中,原油也被包含其中,这也就意味着根据该文件,自3月2日起进行申报,自核准之日起一年内,进口核准金额范围内包括超过进口合同10%的原油产品被重新纳入免税区间。
自2015年年底,美国放开了原油出口限制,中国自此开始进口美国原油,此后三年间进口量不断上涨,截至2018年1-7月份,中国仍累计进口美国原油1002.22万吨,但此后由于贸易战原因,原油也被卷入增加关税名单,自2019年9月1日起,根据《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第三批)加征关税的公告》规定,中国对进口美国原油开始加征5%的关税。
进入2020年后,中美贸易关系逐渐缓和,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根据协议,税则号为《2709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被列入了第一批的降税名单,自2020年2月14日13时01分起,美产原油关税降为2.5%。而根据2月18日的官方公告,自3月2日起进行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的一年内,申报额度内的原油关税降为零,自美国进口原油再次回到零关税时代。
根据公告内容,拟签订合同从美国采购并进口相关商品的中国境内企业,均可作为申请主体,根据已公布的可申请排除商品清单及自身需求,通过排除申报系统按要求提交市场化采购排除申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将根据填报信息,结合第一、二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排除申请情况,组织对有效申请逐一进行审核,并通过排除申报系统等方式,及时将排除申请结果通知申请主体。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缓和,中国有望将在3月份起逐步恢复进口美国原油,预期最快1.5-2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有美国原油到岸,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可以恢复到贸易战前的水平。
中国是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美国是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两国间恢复正常的原油贸易,对于两国的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排除商品涉及化塑行业
根据随公告公布的《可申请排除商品清单》显示,此次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市场采购排除工作涉及到的化塑产品,除原油外,还包括PE、PP、PX、苯乙烯、钛白粉、乙苯、丙烯腈等。
市场人士认为,税委会2月18日公布的针对美加征关税商品市场化采购排除工作的政策将重新打开中国进口美国聚烯烃的窗口。
根据公告,3月2日起拟签订合同从美国采购并进口相关列表商品的中国境内企业,可提交排除申请,自申请核准之日起一年内,不再加征中国对美301措施反制的额外关税。
其中已被额外征收27.5%关税的美国低压、线性以及PP均聚均在可申请排除商品清单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公告中的许多细则尚不明朗,仍然需要通过海关和报关公司的确认。但目前美国货源的进口窗口显然已被打开,更多还是为了履行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额外加征的关税使得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低压、线性和PP均聚产品锐减。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的美国低压,线性以及PP均聚进口量在23.94万吨,较2018年减少了59.8%。
税委会在对美加征关税商品采购排除的问题解答中表示,开展排除工作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立足国内消费需求。增加品质高、价格竞争力强的美国商品进口,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项政令的解读可能仅针对聚烯烃产品中的高端产品,比如国内生产较为稀缺的茂金属产品等。
在税委会2019年12月19日公布的第一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的第二次排除清单中也显示,仅茂金属低压、C8线性以及在均聚税则号中共聚抗冲等级的聚丙烯才得以在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12月25日免除一年的额外加征关税。
有海外供应商也表示,其实目前国内通用料自给率相对较高。从2019年ICIS数据来看,美国对于中国聚烯烃表需的占比,聚乙烯仅占到0.9%,聚丙烯在0.03%左右。
但也有市场人士表示,既然美国聚烯烃的进口窗口打开,就不会仅局限于个别品种。但有可能对于可申请的企业会做一定规范,因为预计税委会会对采购排除数量做一定限额,因此很可能会将优先生产企业或者大量进口美国其他产品的企业进行审批通过,如确保民生类的食品、能源类的生产原料等。
聚烯烃方面,受2019-2020年美国新增产能依然在释放影响,若进口窗口打开,预计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会有进一步的增加,主要以聚乙烯产品为主。
2019-2020年美国聚乙烯新增装置产品一览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