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 行业动态:
首页 > 时事报导 >> 相关行业
相关行业

丰原“走出去”计划:匈牙利100万吨PLA,南美1000万吨PLA

发布时间:2021/3/15 10:10:59 来源: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

目前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规上企业共316家,总产值76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呋喃聚酯(PEF)、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四聚’产业体系。

蚌埠市明确了重点发展“四聚一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体系(PLA、PBS、PEF、PHA、纳米纤维素)。

丰原集团副总经理陈礼平说,“丰原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适应海外市场需求,计划‘十四五’末,在匈牙利布局10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南美布局100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通过核心技术和成套设备输出,带动国际产能合作。”

碳减排风口下的绿色突围,蚌埠“领跑”千亿级生物基产业新征程

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气候行动目标,在展现大国责任担当的同时,勾勒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格局。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以生物基新材料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降低对化石资源依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碳减排潮流下的机遇和挑战,安徽省蚌埠市加快前瞻布局,以创新促发展,擦亮“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的新名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世界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绿色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落地生根,在后石油时代“换道超车”,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探索中国方案。

转型 勾勒绿色产业新版图

沙、沙、沙……从聚乳酸生产车间传出的声音仿佛春蚕在吃桑叶,阳春三月,位于蚌埠市固镇县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内,全球单体最大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正在高速有序地运转。

伴随着春天的步伐,一张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新版图,沿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徐徐展开。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升级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必由之路。”在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看来,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不仅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和跨越赶超的关键“棋局”,也将为全球的碳中和目标探索中国的创新方案。

“对我来说,这沙沙的声音就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原集团)副总经理乔树兵至今难忘,2020年丰原集团年产10万吨聚乳酸一期项目投产时,蚌埠市市长王诚手捧着聚乳酸颗粒时兴奋不已的表情。

“经过20多年的潜心攻关,丰原集团打通了从玉米到乳酸、聚乳酸,再到下游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这条生产线标志着中国聚乳酸生物新材料产业化的成功和一个重大生物环保材料平台的诞生。”乔树兵说,全球范围的限塑、禁塑已是大势所趋,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市场缺口巨大,目前全球的聚乳酸年产能还不到30万吨。而到2021年底,这个基地预计将实现40万吨聚乳酸的年产能。

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不仅会造成海洋动物的死亡,还以微塑料等形式出现在食物链中,影响人类健康。

抓住风口机遇,拥抱碳中和,发展生物基和硅基两大绿色产业,推动绿色转型,是蚌埠市在洞察科技、产业变迁趋势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抉择。

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蚌埠市借势发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紧扣“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前沿趋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丰原集团、中粮生物、雪郎生物等龙头企业,不断固链、补链、强链、延链,助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之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蚌埠市明确了重点发展“四聚一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体系(“四聚一素”指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纳米纤维素),同时延伸拓展产业上下游链条,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制品、纺织服装、家具用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蚌埠市天成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生物基制品无尘生产车间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扫尾”工程。

“月底新车间装修结束,我们与丰原集团密切合作,用丰原的聚乳酸原料,生产一次性可降解餐盒、餐盘、快递包装袋等新产品。今年上半年,新车间即可投产,年产能达5000吨,产值将达5亿元。”公司总经理任柏成说。

“之前聚乳酸原料掌握在国外巨头手里,不仅价格昂贵还买不到。随着国产聚乳酸规模化量产,下游生物基制品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提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任柏成充满信心。

针对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建设、产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安徽省和蚌埠市先后出台专项政策,全方位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产业风口和政策利好的加持,形成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流动的磁力场,一个市场需求牵引生产、创新技术有效供给、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目前全市生物基新材料规上企业共316家,总产值76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呋喃聚酯(PEF)、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四聚’产业体系。”蚌埠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款式新潮的衬衫、富有创意的厨房用品、造型可爱的儿童餐具……丰原集团的生物基产品展示厅里,用玉米原料制作的各类产品琳琅满目。

从环保塑料、纺织品到环保板材,丰原集团不断拓展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终端应用场景,延长创新链条,开发出服装、包装袋、餐饮具、农地膜等200余种下游应用产品,顺利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

“二期将按照模块化推进聚乳酸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产能提升步伐。计划建设6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设计产能达30万吨,全部建成后可年产190万吨聚乳酸,开启百万吨级聚乳酸产业化进程。”乔树兵说。

作为生物基新材料中的“黄金搭档”,聚乳酸和纳米纤维素“结合”后,将为其下游的延伸产品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

蚌埠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项目团队达成合作协议,依托丰原集团已有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在建的安徽省聚乳酸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蚌埠市纤维素应用研究院,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推动纳米纤维素在蚌埠的产业化进程,以皖北地区丰富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预计2025年将形成100万吨纳米纤维素产能。

突围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在黄晓武看来,未来的新材料产业犹如一张极具想象空间的白纸,可以用来绘制最美的画卷。

通过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围绕创新链布局延伸产业链,蚌埠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人才链四位一体的创新产业生态体系,加速打造千亿级生物基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基产品应用示范城市。

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粮生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发酵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共建的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市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创新能力建设,支撑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在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人员紧张忙碌,对标国际、国内生物基新材料领域先进水平,围绕技术优化、产业规模化以及下游应用开展的科研创新在这里持续推进、诞生……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产业转型输送绿色动能。

“原创技术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通过20多年的持续科研攻关,我们攻克了技术、工艺、设备上的卡脖子难题,掌握了国际领先的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丰原集团副总经理陈礼平自豪地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撑和政府的倾力支持。

认准生物基新材料的发展方向,蚌埠市用真金白银的投入,不遗余力地推动着产业的绿色创新发展。

围绕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蚌埠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生物基新材料全产业链研发体系,积极承担国家生物基新材料等课题研究,保持技术的领先优势。

领先国际的贯通聚乳酸上下游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生物基呋喃新材料技术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突破淀粉改性与共混技术……今天的蚌埠,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从盆景到风景,为“领跑”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领跑 开启“无塑城市”新蓝图

风口机遇叠加政策利好,蚌埠生物基产业快速集聚,开启绿色发展的新征程:沿淮河生态经济带通道初步形成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东西向发展轴,依托沿淮快速铁路、蚌淮高速公路、G345等交通干道,向东延伸经淮上区(沫河口工业园)再连接五河经济开发区,向西经蚌埠工业园,延伸至怀远龙亢经济开发区,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

黄晓武说,蚌埠市已于2021年3月1日起全面限塑、禁塑。在加快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管理机制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广使用生物基可降解产品,擦亮“中国硅谷,无塑蚌埠”的绿色名片。

“通过核心技术攻关,蚌埠实现了聚乳酸规模化生产并快速形成产业化,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终端产品的示范引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在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日生看来,这种发展模式为全球范围的生物基产业提供了有益探索。

蚌埠市加快融入全球生物基新材料创新网络,以开放的心态鼓励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境外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丰原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适应海外市场需求,计划‘十四五’末,在匈牙利布局10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南美布局100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通过核心技术和成套设备输出,带动国际产能合作。”陈礼平说。

姚日生说,我国生物基新材料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正逐步走向工业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生物基新材料具有可再生、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把握碳减排风口机遇,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生态文明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聚乳酸生物基新材料下游加工应用处于产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受访人士呼吁尽快建立相关的国标、行标体系,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生物基可降解产品的顺利推广营造良性的市场环境。此外,建议依据聚乳酸等生物基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因地制宜,完善环境容量指标分配机制,并向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倾斜,科学谋划园区扩区发展。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