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2021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在青岛开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出席大会并做了题为“开局风光无限,全年仍需努力”的报告,对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需要关注的五个重点布局方向。内容如下:
一、开局风光无限
2021年上半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如下:
1、收入利润同步大幅增长上半年,石化全行业规上实现营业收入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7.2%;利润总额6131亿元,同比增长335.5%,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利润总额;进出口总额4010.3亿美元,同比增长31.4%,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1.8%。分油气、炼油、化工三大板块看,油气板块的利润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炼油板块去年上半年亏损250.7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239.6亿元,一亏一盈增利1490.3亿元:效益改善显著;化工板块营业收入增长36.4%、利润增长190.3%,总体情况良好。
2、主要产品产量齐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主要石化产品除了磷肥产量下降外,原油、天然气以及其余主要石化产品生产稳定、产量同比增幅较大。
一是原油天然气产量继续增长,原油产量9932.2万吨,同比增长2.4%,这是自2019年以来连续3年的正增长;天然气产量1044.6亿立方,同比增长10.9%,这是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
二是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以及烯烃、芳烃产量均大幅增长,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0.7%,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长10.5%,乙烯产量同比增长26.6%,纯苯同比增长8.1%。
三是基础化学品产量齐增,纯碱产量同比增长5.6%,烧碱同比增长10.8%,硫酸同比增长9.1%,精甲醇同比增长7.0%。
四是主要农用化学品产量增长,合成氨产量同比增长4.7%,尿素同比增长2.4%;农药(折百)产量同比增长13.8%,其中除草剂、杀菌剂同比分别增长15.5%、11.2%。五是合成材料产量同步大幅增长,合成树脂产量同比增长12.3%,其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同比分别增长13.2%、14.4%、11.0%,合成橡胶同比增长10.8%,合成纤维单体同比增长16.8%。产量齐增说明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正在消退。
3、主要产品市场消费良好据统计,上半年主要石化产品的市场消费情况,除了柴油和氮肥、磷肥表观消费量下降外,主要石化产品的市场消费量增幅较大。
一是天然气以及成品油的市场销量增幅较大。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6.2%;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11.9%(其中汽油、煤油分别增长21.6%、54.9%,柴油下降4.2%),总体看受疫情的影响在减弱,市场恢复良好。
二是有机无机基础化学品市场增势良好。乙烯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5.0%,纯苯消费同比增长10.0%,纯碱消费同比增长6.2%,烧碱消费同比增长10.4%,精甲醇消费同比增长4.6%。
三是合成材料市场消费量增幅大。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9%,其中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同比分别增长0.2%、5.0%、7.4%,合成纤维单体消费同比增长5.4%。
二、需要关注的布局方向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和石化行业都实现了良好开局,尤其是效益增速惊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之年,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未有之百年大变局,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在国际力量对比进行深刻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内挑战也日益增多。
我们应当以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的发展格局,通过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的力度,力争下半年经济运行再有新提升、再创新佳绩。
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再下功夫
“十三五”以来,石化全行业按照国务院《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围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加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大飞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所需,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工程,石化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全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医疗卫生等领域急需的化工材料、功能化学品等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结构相比,与国家重点工程对化工新型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所需相比,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石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4010.3亿美元,逆差1255.2亿美元,比去年上半年增长21.8%。原油天然气一直是逆差,这是我国“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决定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高端领域的长期大量逆差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不仅上半年逆差大,从海关的数据分析看进口量也大。另外还有高端膜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纯试剂、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一直都居高不下。所以,我们还应当继续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石化全行业应在产业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上,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版)》的部署和要求,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认真研究并推进石化产业向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目标努力。
广大石化企业及其科技创新人员,应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和战略新兴产业配套以及产业链和供应链,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把组织实施创新工程作为提升石化产业供给能力的第一动力,通过创新加快补短板,通过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通过创新加快石化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进程,大大提升石化材料和石化产品的高端供给能力。
2、在强化管理和降本增效上再下功夫
今年上半年石化全行业收入利润率9.15%,创造了历史新高,这是在特殊的年份取得的特殊业绩。在这份特殊业绩面前,我们还不能沾沾自喜,尤其是近两个月来利润增速放缓(4、5、6三个月的增速分别是9.87倍、5.6倍、3.35倍),以及市场和价格的变化,我们要未雨绸缪。再从长期看、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比看,我们在管理上、效益上都差距明显,因此为争取全年经济运行的历史好成绩,下半年各石化企业一定要在强化管理和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年初我们曾经分析了去年石化行业应收与库存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特别强调各石化企业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压库存、减应收、提效益”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可是分析今年上半年的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数据看,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去年相比有增无减。
反映出的问题之一是上半年管理费用大幅提升,油气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15.9%,炼油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19%,化工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12.6%,三大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幅度都远高于10%,这是多年来少有的。反映出的问题之二是上半年应收和产成品存货资金增速过快,全行业上半年应收账款及票据同比增加14.7%,是两年来最大增幅;其中,化工板块增速达到17.9%,创两年多来新高。可见应收账款和库存上升加快,如果管理不好将给生产经营带来损失和风险,同时也反映出强化管理和降本增效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希望各企业高度重视,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在研究制定的“压库存、减应收、提效益”方案和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执行力度,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效益。
3、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上再下功夫
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是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支撑。一个国家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经济基础就稳固,一个国家企业强其经济及其竞争力就强。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及其竞争力的标志,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这样,任何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路都是如此。我们熟悉的石化产业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有埃克森美孚、杜邦、陶氏等,德国有巴斯夫、拜耳及科思创、朗盛、赢创等,日本有三菱化学、三井化学、旭化成,今天的韩国有LG、SK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中石油以其已形成的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已列入央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示范,在前几天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坚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如何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呢?
我们认为:一是不能简单的以企业的经济规模作为主要标准。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标志应当是企业的竞争力、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企业的经济规模仅仅是条件之一。以我们熟悉的世界石化企业为例,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这些年营收几千亿美元的大型石化公司,是无可争议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全球化工50强中的巴斯夫、杜邦这些年营收几百亿美元,以及赢创、帝斯曼、索尔维等只有100亿美元左右的化工公司,谁又能说这些公司不是世界一流企业呢?因此,我们选择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公司时,既要考虑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特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也要考虑像烟台万华、浙江新合成、山东东岳等这样的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管理团队优秀的专业化公司。
二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呢?石化企业可以认真研究国资委概括提出的“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三个领军”即成为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三个领先”是指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和品质领先;“三个典范”是要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逐步改变我们很多企业大而不强、主业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的现状。
三是企业如何培育自身尽快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呢?企业首先选取一家主业和规模与自己相近或相当的国际化公司作为对标目标,在主导产业、产品结构、自主创新、管理理念与水平、国际化经营水平与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全方位对标,主要是找差距、补短板、强创新、壮实力;然后,在深入对标的基础上,企业针对自身实际、找准关键要素,重点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与经营能力上下功夫。
四是培育现代石化产业集群。以现有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为依托,以国务院规划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四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为重点,以《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70家沿海与内陆石化基地和专业化工园区为参考,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和高质量示范“五项重点工程”,重点培育杭州湾、环渤海湾、海西梅州湾、泛大亚湾及能源金三角“五大石化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这“五大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轮廓。
4、在发展思路上应避免盲目性
“十三五”以来,世界石化产业呈现出北美、海湾、亚洲“三极竞发”的格局,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得益于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利用大量的轻烃资源新建和扩建烯烃、聚烯烃装置和产能;海湾地区以沙特为代表充分发挥丰富油气资源的优势,叠加经济转型战略,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装置的建设;亚洲以中国为代表立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十三五”石化领域出现了民营、国有、跨国公司“三箭齐发”的局面,炼化一体化、丙烷脱氢、芳烃扩能同步发力,主要石化产品的产能产量、规模集中度、整体竞争力以及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的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当前的问题,一是自去年受政策影响和今年上半年石化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刺激,一段时期以来新建和扩建新的石化产能的冲动很强烈。受禁塑和限塑令的影响,生物降解材料PLA、PBAT、PBS等产品的拟建和新建扩建产能十分巨大,PLA拟规划新建的产能有几千万吨,PBAT目前拟新建产能也到了880万吨/年之巨,甚至带动了1,4-丁二醇多套百万吨/年的装置也在拟议中,不仅是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市场需要论证,原料保障也不容忽视。
二是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十三五”的新增情况,炼油能力增加了14.1%,原油加工量增加了29.1%,聚乙烯产能增加了59.1%、产量增加37.7%,乙二醇产能增加128%、产量增加93.5%,聚丙烯产能增加66.9%、产量增加66.3%,PX产能增加89%、产量增加118.6%。如此之增量在我国石化产业历史上是没有的,在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我们预测“十四五”末大宗基础化学品、柴汽油以及有机硅单体、通用型聚碳、聚甲醛、己内酰胺等继续呈过剩状态;除了乙烯、丙烯还有一定的当量缺口外,PX、乙二醇等进口量大的产品将供过于求;另一类进口量大的高端聚烯烃随着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落地、利安德巴塞尔在辽东湾的扩产以及国内自主研发的加快,对外依存度将大幅降低。如果从全球主要石化产品的总产能和每年的总消费量来看,全球主要石化产品的总产能都是大于市场总需求的,这也反映出:今后规划新建或扩建石化产品装置,不仅考虑国内市场需求,也要立足全球生产能力、市场消费量、产能利用率等状况。
5、在“双碳”目标上应避免盲动性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去年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以来,在中国也成为提及和关注度最高的词,7月份我国碳交易市场已经上线,我们应如何贯彻党中央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呢?
一是正确认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性。这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本世纪末把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中国积极履行《巴黎协定》,与各国一道采取具体行动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二是正确认识石化产业的作用。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目前生产石化产品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其石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必然伴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的属性也决定了石化产业的碳排放量居工业领域的前列,因此石化产业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部署、科学制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及其路线图、时间表十分重要。去年的疫情让很多人看到了石化材料和石化产品在防疫抗疫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聚丙烯熔喷布,就不会有高性能的防疫口罩;如果没有化工材料和乳胶制品,就不会有医务人员身上的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就连医生和救护人员戴的护目镜,也是用聚碳酸酯或PMMA等工程塑料做成的;如果没有化工合成材料和化工原料产品,就不可能有救治的药品、消毒和杀菌产品,疫情就不可能那么快被控制住;如果没有化学合成技术、提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也不可能有全球数十亿人正在注射和期盼的新冠疫苗。
今天我们在谈论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时,还要认识到,石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化学合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功能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为全社会和人类节约资源、节省能源、减少社会总排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是化学合成材料及其改性材料的大量应用,实现了汽车的轻量化,节省了大量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减少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正是化工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大量应用,实现了飞机的轻量化、大型化,节省了大量的航空煤油、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正是有化学发泡材料以及新型聚氨酯保温材料、密封材料的大量应用,冷藏、建筑等领域能耗大大降低、节省了大量的燃煤或燃气、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要是离开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支撑、没有化学合成材料及其改性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会更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远高于今天的水平。
当今天谈论“碳达峰与碳中和”时,我们应当既看到石化产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问题,也要充分肯定石化产品、石化材料为人类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深一步说,离开了化学反应和化工技术的创新与进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以及未来要实现“碳中和”都将“无技可施”,因为只有化学反应和化工技术的进步,才能实现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换;只有化学反应和化工技术的进步,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只有化学反应和化工技术的进步,才能实现绿氢的制备提纯与应用、才能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才能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及聚合物材料。
三要辩证处理好“双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地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而忽视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十四五”规划《说明》时,在“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部分特别强调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发达国家的约1/3、美国的1/6,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在贯彻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时,一定要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不能未经科学测算、主观主义地拍脑袋“提前达峰”,这种现象不可取,这存在着片面性和激进性,也缺乏科学依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一定要胸有“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辨证处理好“双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要正确把握阶段性。我们承诺的时间表是“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总遵循和总要求,准确把握好第一个阶段是“2030年前碳达峰”,要统筹发展、科学严谨的研究制定“达峰”的时间表,在“达峰”的前提下再认真研究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中和”的措施及其路线图和时间表。一定要避免“达峰、中和一把抓”,“达峰”的方案、措施和路径还没研究清楚,就在盲目的谈“中和”,没有具体措施、具体方法的强调“中和”。各地区各行业在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时,还要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能耗水平以及能耗量和排放量,不同的地区因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行业因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同,在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时间表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有所区别,决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韩正副总理在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节奏。”这就要求我们科学严谨的测算到2030年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以决策达峰的峰值并确定达峰的时间表。
五是妥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目前,有的地区在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最近有的地区原来已经批准、有的已经开工的项目大量停建,也有的地区片面强调能耗控制和碳排放量控制,所有新项目一律不批;甚至有的地区发生了已经评审过的项目将其撤销。
鉴于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趋于饱和,而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长期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加快炼油型石化装置向“少油多化”升级,延伸产业链、多生产目前国内缺口大、进口量大的高端聚烯烃和专用化学品,这类项目是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属鼓励类项目。
一方面,按照石化产品的属性和类别做好科学划分。合成氨、烧碱、电石、甲醇等煤化工产品,这些属于以化石资源为原料、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品,当前也都属产能过剩的产品,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新的产能,并科学制定严格的消耗与排放标准,加快升级改造、加大节能减排;而对于技术含量高、能耗低、排放低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项目,尤其是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这些都是我国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材料,也是把我国建成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国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材料,这类产品应当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快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实现自主化、国产化,不再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我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应区别“存量”与“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讲: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就需要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都要有新的增量来支撑、来保障,如果像有的地区只强调能耗控制、碳排放控制、新项目一律不批、不建,何来增量?咋翻一番?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更要加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区别“存量”与“增量”就是: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尤其是已经建成中交或即将建成的,为避免浪费和损失予以尽快投产,对已经审批完成、尚未开工的项目,再重点评估其能耗水平和能耗量,尤其是重点评估其碳排放量后,视具体情况再确定是否开工;对正在正常运行的“存量”装置以“减排”为主,即在研究制定科学、先进标准的基础上,推动已建成的企业或装置加大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力度,逐步实现物耗、能耗和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排放最小化。对“增量”科学核定,即新上项目除过去论证其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等传统内容外,要突出原料消耗量、能耗总量、废弃物及碳排放量,不仅重点论证原料消耗、能耗和废弃物排放量的最小化,还要重点论证碳排放量如何捕集、提纯、利用,最大可能的向“中和”目标努力;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科学核定增量,统筹经济的增量,并控制在达峰的峰值内。
三、结语
上半年已经过去,世界人民联手抗疫,不断取得抗击新冠疫情出现新变异和在全球持续肆虐的新成果,全球经济正在恢复,中国经济超出预期,中国石化行业上半年喜人,实现利润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在这特殊的年份、取得这样一份特殊的业绩,既值得肯定,也实属不易!这种势头、这样的好成绩,下半年能否继续呢?总体上看存在不确定性,也有新的挑战,更有新的机遇。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