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41008-2021 《生物降解饮用吸管》,该标准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GB/T 41008-2021 《生物降解饮用吸管》国家标准规范了生物降解饮用吸管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规定了生物降解饮用吸管(以下简称吸管)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标准适用于以生物降解树脂制作的吸管,也适用于接触食品层覆有或涂有或复合有生物降解塑料的吸管,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的饮用吸管,但不适用于纯纸制作的吸管。
标准规定的规格尺寸、可弯吸管的波纹处拉直后损坏率、耐溶性要求,是为了提高其使用性能;规定的有机物成分含量、化学性能、生物降解性能要求,是为了确保其泄漏到环境中时的可完全降解性。
本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全生物降解饮用吸管行业在产品生产、设计、选材、营销等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产品有生产标准可依、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利于引导规范吸管的加工生产、使用销售和应用,同时充分发挥了标准支撑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我国作为全球吸管生产大国及供应者负责任态度,也是我国引领全球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从国内需要到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输出的重要体现。
标准主要内容
1 术语和定义
GB/T 41010—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1
直吸管 straight straw
直杆型的、两端垂直于轴线的吸管。
1.2
可弯吸管 flexible straw
有折弯波纹,可随意弯曲的吸管。
1.3
尖头吸管 tip straw
有一端加工成斜面的吸管。
1.4
勺型吸管 spoon straw
有一端加工成勺型的吸管。
1.5
伸缩吸管 extension straw
有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吸管,通过组合连接成一支可伸缩的吸管。
2 分类
按产品形态分为直吸管、可弯吸管、尖头吸管、勺型吸管、伸缩吸管等,简单示意图见图1~图5。
标引序号说明:
L——长度;
D——外径。
图1 直吸管
标引序号说明:
L——长度;
D——外径。
图2 可弯吸管
标引序号说明:
L——长度;
D——外径;
α——尖端角度。
图3 尖头吸管
标引序号说明:
L——长度;
D——外径;
K——勺型端展开值。
图4 勺型吸管
标引序号说明:
L——长度;
D——外径。
图5 伸缩吸管
3 原料
原料应为已被批准的食品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树脂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聚羟基烷酸酯(PHA)等。
4 技术要求
4.1 外观
表面光泽一致,无污点及色斑,外壁光滑,切口平整,无毛刺及裂纹。
4.2 规格尺寸
规格尺寸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规格尺寸要求
指标名称 |
要求 |
长度偏差(ΔL) |
-2%≤ΔL≤2% |
外径偏差(ΔD) |
-4%≤ΔD≤4% |
壁厚均匀度(△T) |
<1.2 |
尖头吸管尖端角度(ɑ) |
40°≤ɑ≤65° |
勺型吸管的勺型端展开率(XK) |
≥65% |
质量偏差(ΔG) |
-5%≤ΔG≤5% |
4.3 可弯吸管的波纹处拉直后损坏率
可弯吸管的波纹处拉直后损坏率应≤2%。
4.4 含水量
对于天然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吸管,其含水量应≤10%。
4.5 耐溶性
对于不耐水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制作吸管,其浸于液体后,不应出现>5mm翘边、弯折、破裂等致使吸管无法正常使用现象。
4.6 有机物成分(挥发性固体)含量
吸管的有机物成分(挥发性固体)含量应符合GB/T 41010-2021中4.1的规定。
4.7 化学性能
吸管中的砷(As)、镉(Cd)、钴(Co)、铬(Cr)、铜(Cu)、氟(F)、汞(Hg)、镍(Ni)、钼(Mo)、铅(Pb)、硒(Se)、锌(Zn)等重金属及特定元素含量限量应符合GB/T 41010-2021中4.2.1的规定。
4.8 生物降解性能
4.8.1 生物降解率(生物分解率)
吸管的生物降解率应符合GB/T 41010x-2021中4.3的规定。
4.8.2 崩解率
对宣称可工业堆肥、高固态厌氧消化、家庭堆肥的吸管,其崩解率应符合GB/T 41010-2021中4.4的规定。
4.8.3 降解产物生态毒性试验
如有要求时,吸管降解产物生态毒性应符合GB/T 41010-2021中4.5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取100支吸管,在自然光下,进行目测。
5.2 规格尺寸
5.2.1 长度偏差
用刻度分度为1mm的直尺,测量吸管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
按式(1)计算长度偏差。
(1)
式中:
ΔL——长度偏差,%;
L——实测长度,单位为毫米(mm);
L0 ——产品标称长度,单位为毫米(mm)。
5.2.2 外径偏差
用管径规套入吸管一端,再用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其外径尺寸。
按式(2)计算外径偏差。
(2)
式中:
ΔD——外径偏差, %;
D——产品实测外径,单位为毫米(mm);
D0——产品标称外径,单位为毫米(mm)。
5.2.3 壁厚均匀度
用精度为0.01mm管厚规(或其他测厚仪)在吸管的同一截面上沿圆周方向等距测量4个点,取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含彩色条纹处凸变厚度)。
按式(3)计算壁厚均匀度。
(3)
式中:
△T——壁厚均匀度;
Tmax——实测最大壁厚,单位为毫米(mm);
Tmin——实测最小壁厚,单位为毫米(mm)。
5.2.4 尖头吸管尖端角度
用万能角度尺测量尖头吸管尖端角度。
5.2.5 勺型吸管的勺型端展开率
用刻度分度为1mm的直尺测量其展开后的最大宽度K。
按式(4)计算勺型端展开率。
(4)
式中:
XK——勺型端展开率,%;
K——实测最大宽度,单位为毫米(mm);
3.14——圆周率(保留两位小数);
D ——产品实测外径,单位为毫米(mm)。
5.2.6 质量偏差
取300支吸管,分成3组,每组100支吸管。
用精度不低于0.1g的天平秤称出每组(100支吸管)的质量。
按式(6)计算质量偏差。
(6)
式中:
ΔG——质量偏差,%;
G——实测100支质量,单位为克(g);
G0 ——100支质量标称质量,单位为克(g)。
结果取3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5.3 可弯吸管的波纹处拉直后损坏率
取100支吸管,目测折弯波纹成型度。将折弯波纹轻轻拉直,观察拉直后的吸管是否出现断裂、破损和裂纹等。
按式(5)计算可弯吸管的波纹处拉直后损坏率。
(5)
式中:
ΔN——波纹处拉直后损坏率,%;
N ——实测产品吸管的损坏数量,单位为支;
N0 ——取值100,单位为支。
5.4 含水量
按GB/T 462进行测试。试验时,取3支吸管进行测试,平均值为最终检验结果。
5.5 耐溶性
将表层是纸的覆膜吸管及其他天然高分子材料吸管浸入适量食品类型模拟液体中,测试时按照表3选择相应的某一种食品类型的模拟物,模拟液温度为室温(23±2)℃,静置1h,取出,并观察液体浸泡部分。
表3耐溶性测试的模拟物选择
食品类型 |
耐溶性能测试用模拟物 |
含酒精类饮料 |
10%乙醇 |
酸性饮料 |
4%乙酸 |
水性饮料 |
水 |
油脂类饮料 |
橄榄油 |
其他 |
实际溶液 |
5.6 有机物成分(挥发性固体)含量
按GB/T 9345.1—2008中方法A进行测试,测试温度为650℃。
5.7 化学性能
对于总氟含量,将样品石英砂放在燃烧舟里混合盖上适量石英砂,在通水蒸气和氧气情况下高温炉1250℃中煅烧15min,氧气流速1.0Lmin,收集冷凝液。按照DIN 51723:2002,用等离子色谱测定仪进行氟含量测试。
对于其他重金属及特定元素含量,将样品经高压系统微波消解,然后用原子吸收仪按GB/T 15337进行测试,或者按照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按照GB/T 37837进行检测。仲裁时按照GB/T 15337进行检测。
5.8 生物降解性能
5.8.1 生物降解率(生物分解率)
产品宣称可堆肥降解时,生物分解率按GB/T 19277.1或GB/T 19277.2进行测试。
产品宣称可土壤降解时,生物分解率按GB/T 22047进行测试。
产品宣称可淡水环境降解时,生物分解率按GB/T 19276.1或GB/T 19276.2或GB/T 32106进行测试。
产品宣称可海洋环境降解时,生物分解率按GB/T 40611或GB/T 40612或GB/T 40367进行测试。
产品宣称可污泥厌氧消化降解时,生物分解率按GB/T 38737进行测试。
产品宣称可高固态厌氧消化降解时,生物分解率按GB/T 33797进行测试。
仲裁时,按GB/T 19277.1进行测试。
5.8.2 崩解率
按GB/T 19811进行测试。
5.8.3 降解产物生态毒性
按GB/T 28206—2011中6.4.4、OECD/OCDE 208和EN 13432:2000中附录E进行测试,试验样品堆肥的植物种植出芽率与植物生物质量相对于空白堆肥(未进行试验或试验开始加入参比物质)试验,至少90%以上。
如降解产物进行蚯蚓毒性试验时,按ASTM E 1676进行测试。
标准的制定信息
国家标准《生物降解饮用吸管》由TC380(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塑造科技有限公司、漳州绿塑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恒鑫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光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市易生新材料有限公司、珠海市易科德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富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翁云宣、周迎鑫、周义刚、李二桥、王熊、楼仲平、戴春发、王仕杰、刘之烨、许燕龙、严德平、王春霞、叶新建、张福祥、杨义浒、陈锐、陈锡昌、张向南、温亮、尹甜、冯杰、胡新福。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