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行业动态:
首页 > 时事报导 >> 相关行业
相关行业

长华化学再闯A股:拟募资扩建10万吨/年聚醚多元醇项目

发布时间:2022/9/9 10:49:26 来源:蓝鲸财经

近日,长华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华化学”)更新了公司申请创业板IPO的招股书。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长华化学首次申请IPO,在2017年12月,公司曾拟在上交所上市,后因经营业绩无法满足审核要求,在2018年9月主动终止上市进程。

资料显示,长华化学成立于2010年,是典型的家族式产业。长华化学的实际控制人顾仁发、张秀芬、顾倩、顾磊合计控制公司79.07%的表决权,其中,顾仁发、张秀芬为夫妻关系,顾倩、顾磊为二人子女。

长华化学为国内专业的聚醚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主营业务为聚醚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合作客户包括汽车主机厂或其配套厂商、跨国化工企业、以及家居品牌等。

公司产品涵盖软泡用聚醚、CASE用聚醚及特种聚醚,其中软泡用聚醚为公司的主要产品,主要为POP和软泡用PPG产品。2019-2021年,长华化学软泡用聚醚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6.56%、95.39%和94.84%。

图片1.png

需要指出的是,2017-2021年期间,我国聚醚市场供应量连续大于市场需求量,并且部分规模化聚醚厂商实施扩产计划,这其中就包括长华化学。2018年及2021年,为提高生产能力、提升产品质量,长华化学持续投入资金进行“6.5万吨聚醚生产线”、“3.5万吨聚醚生产线”等建设。

不过,对于长华化学接连扩产的举措,深交所要求其结合核心产品市场供需情况、主要竞争对手扩产情况等因素,详细说明公司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风险。

业绩方面,2017-2021年,长华化学的营收分别为12.82亿元、14.91亿元、15.14亿元、18.78亿元和30.2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为6677.15万元、 907.18万元、4232.22万元、7089.94万元和8552.4万元。

可以看出,近几年公司的营收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净利润却并不稳定,特别是2018年出现了大幅下滑,而这也是长华化学终止前次IPO的主要原因。对于2018年扣非净利润额大幅下滑,长华化学给出的解释是原材料市场价格频繁大幅波动影响所致。

长华化学所处精细化工行业,公司产品以环氧丙烷、苯乙烯、丙烯腈、环氧乙烷为主要原材料,其价格受宏观经济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对外采购上述四种主要原材料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6.61%、88.58%和88.09%。若主要原材料价格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波动,而公司主要产品售价的调整不及时或不充分,也将会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

我国聚醚行业集中度低,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竞争仍以价格竞争为主,导致国内聚醚行业中低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实际上,从长华化学极低的毛利率也能看出,公司挣钱“不易”。2019-20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9.08%、10.05%和7.62%。

与此同时,长华化学预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2.85亿元-25.26亿元,同比下降16.58%至24.52%;净利润预计为8347.97万元-9226.71万元,同比变动-4.86%至5.16%。

对于长华化学业绩的不稳定性,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原材料波动、行业周期、市场占有率等,说明其生产经营是否具有稳定性,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对比两次IPO披露的信息来看,长华化学在募集资金的使用上作了调整,明显加大了对偿债和流动资金的需求。根据前次招股书,公司的募资金额为3.31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2.31亿元用于扩建10万吨/年多元醇项目。

而此次IPO,长华化学拟募资约3.01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7100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约占其披露募资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63.54%;剩余的1.09亿元则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研发中心项目、营销网络建设。

图片3.png

那么,长华化学究竟为何如此缺钱。对此,长华化学给出的解释是报告期内,公司处于业务扩张及项目扩建期,资金需求较大,较多运用了银行借款进行融资,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2018-2021年,长华化学资产的负债率分别为70.31%、59.55%、56.03%和48.06%,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而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主要是银行借款余额较高。2019-2021年,长华化学银行借款占负债总额比重分别为72.4%、64.34%和54.53%。同时期内,公司利息支出金额分别为1497.7万元、1142.01万元和984.06万元。

一方面,长华化学面临一定的偿债压力,欲通过募集资金去缓解;但另一方面,公司将大额的现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对比借款产生的利息,理财产生的收益却是相当的少。报告期内,长华化学用于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8.28亿元、3.5亿元、3亿元,购买理财产品等产生的投资收益为107.72万元、137.01万元和28.25万元。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